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周远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2)

2013-09-30 10:0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展望未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在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提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十八大报告还特别提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巨大的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毛入学率超过了30%。一批大学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迈进并且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只要去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大学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只要不带偏见就会兴奋不已,为我国高等教育巨大的成绩感到高兴!

  教育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

  回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会感到不同时期我们都在探索自己的路,也在认真学习外国的经验,并不断地总结。解放初期我们学习苏联并得到苏联的全面帮助,甚至提出全面学习苏联,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都是由苏联专家主持,使用的教材许多也是苏联的翻译教材,派出大批留学生到苏联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开放,向世界各国派遣留学生,与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教育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应该说我们吸收各国成功的教育经验、学习各国之长,但是我们也没有忘记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纵观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高等教育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究其根源是教育有其文化的属性。从来没有人提倡文化要与国际接轨,因为,文化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在研究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要点时,曾经提到教育有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的属性和经济基础的属性。这对于认识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比过去单纯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有了更本质的认识。

  今天我们是否应该在更深层次上来认识教育,即教育从根本上说或从更深层次上说是具有文化的属性。教育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实践,也可以说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造文化的功能。失去了文化,教育就失去了根基。教育植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之中,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教育内容、过程、制度都离不开一个国家文化的传统,它的民族性也在于此。一个大学的制度、传统是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具有文化属性。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理论根据。十八大报告在讲到建设文化强国时,特别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时也要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周远清 作者系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首页 上一页 1 2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