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持续内涵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周年纪实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学校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以实施人才振兴工程为抓手,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为重点,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围绕学科建设,加大青年教师引进培养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数量稳步增长,极大推动了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研究。
1.实施人才振兴工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010年10月,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颁布《北京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始实施以“高水平拔尖人才引进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振兴工程”。学校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和出发点,围绕人才引进与培养,统一安排、集中使用各类资源,整合“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211工程”等项目建设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学校专项人才经费等,统筹经费、场地、设备等各类资源,并鼓励广开渠道,吸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设立各类人才基金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近五年学校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重点用于高水平拔尖人才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和青年后备人才培养。
学校制定了“十一五”、“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学校师资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目标。在学院、系所、学科层面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分别确定各级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并制定具体措施。按照学校岗位设置原则,分学科落实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计划、新入校教师补充计划。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学校、学院、学科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统筹实施、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通过实施人才振兴工程,学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总体规模适度,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意识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成效显著,更好地满足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目前,我校师资队伍规模为1630人(专任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81人(60.1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996人(61.11%),45岁以下的1030人(63.19%),非本校毕业的877人(53.80%)。近三年新入校的160名教师中具有海外经历的53人,占33.1%。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学科建设步伐
学校实施“高水平拔尖人才引进计划”,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传统优势领域、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学校急需发展领域,引进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学术造诣高深、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拔尖人才,尤其是在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担任教授或相当职务的专家和学者。近五年,学校共引进千人计划11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青5人、千人水平特聘教授3人。
学校进一步提高引进人才各项条件待遇,对院士、千人计划等提供500-1000万元经费,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按人文社科管理类及理工类分别提供50-100、200-500万元经费。对引进人才根据实际情况在聘期内实行年薪制,按层次高低、岗位不同、在校时间多少、贡献大小提供10-100万元不等的年薪。帮助引进人才选聘工作助手、组建学术团队,对其研究生招生给予政策倾斜。提高引进人才住房补贴额度,为其提供必要的办公实验场地,酌情解决配偶工作,协助办理子女就学,并在职称评聘、考核聘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学校建立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每年设置一定的管理岗位,包括学院院长、系(所)主任、职能部门管理岗位等,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优秀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改善管理队伍质量和结构。先后有19名引进的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层次的人才担任学校重要管理岗位,部分二级单位由长江、杰青层次以上人才担任院长(主任)。
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引进,可以迅速带动学科达到科学研究前沿,在组建学术团队、造就学术大师、创建一流师资队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引进的高水平拔尖人才组建团队,在不同学科领域开展工作,拔尖人才领军作用、团队作战能力、完善的人才结构体系、合理的人员组合配置为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必要保障。队伍建设的支撑作用使学校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冶金、材料领域保持住了领先地位,重点发展的学科取得重大突破,人文社会学科和基础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环境、自动化、计算机、化学、生物、管理等急需发展学科有了长足进步,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均有大幅度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化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1000。截至目前,学校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达到12个,博士后流动站达到14个。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发掘校内人才潜力
学校实施“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学校学科与队伍建设规划,紧密结合队伍建设,发掘教学科研方面有潜力的青年人才。每年遴选教学骨干人才3-5人,每人资助10万元,至今已实施二年,选拔资助了10人;每年分年龄段遴选科研骨干人才10-15人,每人资助30-50万元,逐步形成稳定的高水平拔尖人才预备队。对新入校教师实行年薪制,发放新入校教师补贴,并给予每人5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支持。2009-2013年,从基本科研业务费中资助人才类项目共271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基金”58项、科研启动经费213项),经费累计达3684万元。
学校设立出国访学研究专项基金,通过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公派自费等多种形式,分学科、有计划地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到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进行访学研究。鼓励申请国家出国资助资金及项目,鼓励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实施高级研究学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青年学术骨干出国访学研修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合资助,通过校际交流,扩大留学渠道,对培育团队、高水平学术梯队有所侧重,对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有所侧重,选拔一批年轻、有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以开拓视野、把握国际学术前沿为出发点,注重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的提高,加快其脱颖而出的步伐。
学校制定鼓励出国访学研究的倾斜政策,为出国人员积极创造条件,明确出国期间保留工资待遇。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等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对教师出国访学研究的具体要求,规定教师系列申请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需具有6个月以上连续出国访学研究经历。在出国工作实施过程中,采取目标任务管理考核办法,出国前签订留学协议书,明确出国访学研究任务和目标;在海外留学期间,需定期书面汇报学习、工作及科研进展等情况;回国后需提交书面总结及学术研究报告,开设一次相关研究领域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及相关成果的专题讲座。近三年累计选派140余人次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教学培训、学术研修、访问交流等。
通过高水平拔尖人才和青年教师培养,学校已经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数量结构合理,由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拔尖人才领衔、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截至目前,学校共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4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39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2人、学校特聘教授3人。
高级研究学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共选派高级研究学者36人,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大学、宾西法利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麻省理工HST实验室、美国国家橡树岭实验室等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进行访学研究,建立了学校相关学科与国外合作的平台,邀请海外知名教授到我校讲学,有力促进了相关学科建设。回国人员中,冯妍卉等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罗晖等3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于浩入选“霍英东教育基金优选资助课题”。
青年学术骨干出国访学研修项目共选派38名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选派27名英语教师赴澳学习,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使教师充分体验了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及文化氛围,获取了国外高校的先进资源和第一手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水平,推动了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工作和英语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回国人员中,张丹丹获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二等奖,邱红梅、秦晓惠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4.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突出团队建设效应
学校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鼓励已有团队(梯队)进行实质性建设并逐步做强做大,鼓励跨学科跨方向组建团队、联合申报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等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团队。每年遴选2个团队,根据申报及建设情况提供50~200万元资助。争取每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都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近年来,以长江学者谢建新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入选国家级创新团队,以长江学者张济山教授、乔利杰教授、朱鸿民教授、吴爱祥教授、吕昭平教授、姜勇教授、邢献然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谢建新教授、林均品教授、张欣欣教授先后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时,学校成功按团队模式引进了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姜建壮团队,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隆克平团队,国家杰青孙长银团队等。
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完善流动编制人员管理办法,加强博士后工作,将其纳入教师管理体系并完善管理和考核。对海内外高水平人才采用灵活的聘用形式,按层次高低、贡献大小、在校时间多少实行不同等级的年薪制,力求“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同时,学校逐步推进全员聘用机制和择优淘汰退出机制,改革现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以岗位责任为核心的终身教授制度和评聘结合的教师聘任制度,统一评审与聘任指标体系,由评聘结合逐步向全员聘用过渡。制定公开招聘人员整体规划和实施办法,在部分学科实行拟聘教师博士后制度。分层分类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聘期考核,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实行“非升即走,非升即转”的转岗退出机制,保证人才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的支持下,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效益逐步显现。以姜建壮团队为例,在国际权威刊物上以北京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46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4.0的22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13项,经费合计800余万元;培养在读研究生20余人、毕业研究生8人;1名团队成员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获批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功能分子材料化学实验室已经建设成为该领域高水平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另外,姚俊教授领衔的“国家环境与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探索了“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17项,参加国际会议24次,国内外人员合作交流30余次,成立了“冶金类高校环境专业联盟”,使我校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张学记团队申请的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280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学校首次获得此类基金项目,张学记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撰写的北京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MicroRNA: Function, Detection and Bioanalysis”被化学领域顶级刊物《Chemical Reviews》录用,《Chemical Reviews》2011年SCI影响因子为40.197,在化学领域中排名第一, 全球所有领域排名第五,这是学校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一次重大突破。
未来几年,学校将继续深入推动实施人才振兴工程,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加快青年后备人才培养步伐,努力形成后备力量充足、层次结构合理、适应学科发展的人才队伍,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