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三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做好定位是关键
推荐内容>>2013年就业蓝皮书在京发布 专家表示就业观念需要改变
推荐内容>>高校毕业生网上联合招聘活动6月17日-23日举办
推荐内容>>报告称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9%
推荐内容>>教育部:四举措助贫困、女大学生等群体就业
推荐内容>>“最难就业年”呼唤职业教育 专栏>> 就业新闻
应对
构建从校园到就业的有效体制
“最难就业季”更加暴露出就业难背后的深层次矛盾,要从“根”上破解这道“难题”,还须多管齐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认为,中国面临着“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绝大部分就业难的人群缺乏岗位所需技术和技能,因此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仍需大力加强。
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爱伦也认为,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机构和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40年前,杜邦公司主要招聘物理系、化学系等专门学科领域的毕业生,现在则更看重毕业生的‘软性技能’,比如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等。”
“教育就是为就业做准备。”麦肯锡咨询公司合伙人陈立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从校园到职场的道路上,入学、技能、工作等环节应当有机衔接起来,教育机构同用人单位需要打破藩篱,比如用人单位可以参与课程设计,安排员工为学生授课。可以组织短期技能型项目,侧重于对特定岗位最重要的某些技能的培训。集训营可以是盈利或非盈利性的;可以由行业、企业家或政府开办。无论什么工作,谁来提供,关键在于让企业及早参与,强调通过实践和模拟来学习,根据实际技能来评估熟练程度,确保毕业生做好就业准备。
陈立凯认为,构建从校园到就业的有效体制,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比如,应支持高校建立完善有关学科建设和就业市场的数据库,以便学生在选择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时,能够更加有的放矢。
此外,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讲,转变择业观念也很重要。有专家指出,舒缓就业压力,很大程度上要靠未就业人员转变观念,适当降低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实现在更广的领域就业。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