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春天值得期待? 从招生风波看发展方向(2)

2014-04-15 09:04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教授说:“随着民办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多数学校由原来的规模化发展、粗放式管理,开始向内涵化发展、优质化管理转变,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据《2012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浙江省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13所,独立学院22所,普通高中164所,中等职业学校101所,普通初中211所,普通小学197所,幼儿园7466所。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专任教师总数12.21万人。

  民办教育的破冰改革

  2010年,浙江省被确立为全国唯一的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意味着浙江必须承担起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路的职责。

  温州市地处浙江东南部,人多地少,经济发展不平衡,特殊的地理、历史和人口等原因,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温州教育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温州诞生了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也催生了教育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全社会办教育的发展路子,民办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也促进了温州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百姓的就学需求。

  但与之共存的是,由于存在相当多的政策障碍,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受到挤压。在法人属性错乱、教师队伍建设、公共政策扶持、民办学校产权属性、管理体制改革上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当前全国民办教育的通病。

  2011年,浙江温州率先试水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被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誉为民办教育改革的“小岗村”。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性质是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但实际上,这与不少民办学校举办者的诉求有冲突。尴尬的身份,让民资对教育领域望而却步。

  温州决定从明晰民办学校的身份入手,对学校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另外,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2011学年起,温州市财政除了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民办教育专项奖补资金外,还以生均教育事业费为基准,建立政府向基础教育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制度。

  2011年,温州市一次性推出包括9个配套实施办法的新政后,许多民办学校校长和教师发出呼唤:期待春天,盼望花开。2012年,温州的配套文件已经从“1+9”升级至“1+14”。2013年,温州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又出新举措,当地一所办学不足20年的民办高中浙鳌高级中学,正式托管了办学70多年的公办高中平阳县第二高级中学。这在浙江省尚属首例,为今后委托管理办学提供了一个样本。

  2013年9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两天后,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支持市县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浙江省财政厅印发各地。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监事会副主席、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黄新茂评价说:“这两个文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标志着这项引人注目的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开始进入由新政推动的新阶段。值得好好研究。”

  但专家同时坦言:“我国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十年,许多法定的扶持政策至今无法落地,浙江一些地区的民办教育,仍然困境重重,对民办教育仍存在无视乃至歧视。”

  曾参与起草《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民办学校在国家教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改革的进程中要着重于“促进”,关键要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并且不断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