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夏老师寄语:你们是我牵挂的人
在梦霞的QQ空间里,记者看到她转载的一篇文章,一封老师写给学生们的信件“写给我最亲爱的学生们:‘4·20’那天,一切计划都打乱了,可正因为地震,老师才知道什么叫‘一个都不能少’!当电话联系到你们时候,那种内心的激动与兴奋,那种热泪盈眶的感受我终生难忘……”
写这封信的就是当天叫学生来求助的夏老师。她是当时芦山中学高三8班的班主任,也是杨梦霞的语文老师。
“写这封信时,他们快毕业了,突然之间觉得有好多话想跟他们说,但当面说,我又怕我会哭。”夏老师说,当时的这些学生是她第一次当班主任带的学生,在她心中最特别,“他们是我一辈子都牵挂的人,一起经历了别人没经历过的事情。”她说,经历“4·20”地震后,她的学生们都懂事了,“以前他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懂得了关心老师、关心别人。”
如今,夏老师又迎来了新一届学生,因为身体不太好,没再担任班主任。
■记者手记
结缘,源自美丽的误会
我们没想到,会在“4·20”芦山地震中和这14名芦山中学学生结缘。
记得那是震后第二天的下午,天气有些闷热,在川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芦山地震前方记者站前,两名又黑又瘦的高三男生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其中一名平头的男同学有些迷茫地看了我一眼,怯生生地问了句:“你们这里是电台吗?可以帮我们找一找同学吗?”记者站周围有些吵,耳朵嗡嗡的,我追问了他们一句,“你们同学失去联系了吗?”
这时,他从兜里摸出一叠方形的小字条,上面用黑色签字笔写满了同学的名字、电话和家庭住址。原来,他们是芦山中学高三的学生,想通知字条上的14名同学第二天在学校操场集合,一同前往西南财经大学复课。
后来我才恍然大悟,记者站的采访车头顶一个 “锅盖”,让他们误以为是电台。虽然我们不是电台,但能帮到他们这个忙。记下字条后,我和同事迅速赶到芦山中学校门口,了解“鸡毛信”的故事。
人 物 名 片
●高三7班
代静伶 在南充读书
“现在的我对芦山更加牵挂,每次知道发生余震,总会打电话给家里问问。”
黄加敏 在雅安读书
“渐渐成长,我相对以前也更加成熟。因为离家比较近,也经常回芦山,看看爸妈,看看好朋友杨梦霞。”
杨梦霞 在芦山打工
“如果有机会,我想再去看看(西财的)校长、宿舍阿姨、保安部的叔叔和打饭的食堂阿姨。”
叶晓艳 在眉山读书
“地震后,我变得更懂事了,做事也更加积极,如今,觉得活着真好!”高卓虹 在广安读书
●高三8班
杨咪 在成都打工
程健 读书
龙燕 在成都打工,一直关注复读,想参加明年的高考
王鹏 当兵
邹池 读书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