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教师参与度不高,学生褒贬不一
无论课堂形式怎么变,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
对慕课录制而言,“难点在于动员合适的老师。”李晓明说,总有非常愿意去尝试的积极分子,但大多数老师还在观望,怕耗费时间,影响自己正常的教学和科研。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副教授李康化,在“好大学在线”讲授《唐诗宋词人文解读》。他认为,讲慕课的难点在于把握不准听课对象,没法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讲深了还是讲浅了。这可能是有些老师不敢尝试的原因。
“慕课能扩大自己课堂的影响力,因此一部分课讲得好的老师很积极。”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说,也有一些老师不待见慕课,有的是因为课讲得不出彩,有的是不习惯对着摄像头讲课。“这都很正常,我希望老师们都能参与进来,看看别人怎么讲,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相互促进。”
学生们提到慕课,也是态度不一。杨宁说,很多朋友包括上班族和在校学生,都有慕课学习的经历,但很多人几天新鲜劲儿一过,就扔掉了“僵尸账户”。“能免费在线上课、能与老师互动当然好,但后来听着听着就觉得,讲得太浅没深度。”在北京读大学的黄畅如是说。
业内专家分析,说到底,慕课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课程质量,目前,慕课课程虽不少,但水平不一,精品课还是太少,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有些高校参与度不高,不太愿意将自己的优质课程拿出来分享。”对此,李清泉很无奈。
局限:受技术、内容等制约,目前还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需要纠正的是,现在对慕课互动性的理解,外界似乎有偏差。”李晓明认为,慕课的互动性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提交作业后,马上有对错的反馈;二是老师或助教参与论坛,讨论学生“点赞”的问题;三是学生间在论坛上的互动。
“课程不是实时在线,讨论区也不热烈,自己的问题没人搭理。”黄畅失望地说,这和一些网络公开课有何区别?
“互动主要靠助教,他们经常在线,但是没有固定时间。”李康化坦言,自己平时太忙,无暇顾及慕课的学生互动。王维克也遗憾地表示,他跟学生互动较少,“一般是我的博士生和一个青年教师在参与互动。”
“慕课互动目前还只是通过论坛讨论实现。”孙茂松说,这样的交流存在局限:一些需要手把手教的课程,如解剖课,只看慕课视频没法掌握。李清泉则认为,慕课作为一种课堂形式,最好还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此外,慕课的学习成绩难以得到认可,也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好在,一些地方和高校针对这一问题正在拟定新的措施。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指出未来高校还将探索对慕课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制认证。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尝试将学分制引入慕课,达到对在校学生学习成绩的认可。去年,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课,就有几名在慕课上学习的学生,通过参加最终的课堂考试拿到了学分。
慕课出现时,大家争论“传统大学教育该何去何从”,随着慕课的发展,问题似乎慢慢回归到了“慕课本身该何去何从”。处在起步阶段的慕课,还很不完善,慕课的探索,还在路上。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