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慕课没有想的那么美:成绩难认可 好课还不多(2)

2014-10-25 01:26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态度:教师参与度不高,学生褒贬不一

  无论课堂形式怎么变,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

  对慕课录制而言,“难点在于动员合适的老师。”李晓明说,总有非常愿意去尝试的积极分子,但大多数老师还在观望,怕耗费时间,影响自己正常的教学和科研。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副教授李康化,在“好大学在线”讲授《唐诗宋词人文解读》。他认为,讲慕课的难点在于把握不准听课对象,没法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讲深了还是讲浅了。这可能是有些老师不敢尝试的原因。

  “慕课能扩大自己课堂的影响力,因此一部分课讲得好的老师很积极。”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说,也有一些老师不待见慕课,有的是因为课讲得不出彩,有的是不习惯对着摄像头讲课。“这都很正常,我希望老师们都能参与进来,看看别人怎么讲,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相互促进。”

  学生们提到慕课,也是态度不一。杨宁说,很多朋友包括上班族和在校学生,都有慕课学习的经历,但很多人几天新鲜劲儿一过,就扔掉了“僵尸账户”。“能免费在线上课、能与老师互动当然好,但后来听着听着就觉得,讲得太浅没深度。”在北京读大学的黄畅如是说。

  业内专家分析,说到底,慕课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课程质量,目前,慕课课程虽不少,但水平不一,精品课还是太少,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有些高校参与度不高,不太愿意将自己的优质课程拿出来分享。”对此,李清泉很无奈。

  局限:受技术、内容等制约,目前还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需要纠正的是,现在对慕课互动性的理解,外界似乎有偏差。”李晓明认为,慕课的互动性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提交作业后,马上有对错的反馈;二是老师或助教参与论坛,讨论学生“点赞”的问题;三是学生间在论坛上的互动。

  “课程不是实时在线,讨论区也不热烈,自己的问题没人搭理。”黄畅失望地说,这和一些网络公开课有何区别?

  “互动主要靠助教,他们经常在线,但是没有固定时间。”李康化坦言,自己平时太忙,无暇顾及慕课的学生互动。王维克也遗憾地表示,他跟学生互动较少,“一般是我的博士生和一个青年教师在参与互动。”

  “慕课互动目前还只是通过论坛讨论实现。”孙茂松说,这样的交流存在局限:一些需要手把手教的课程,如解剖课,只看慕课视频没法掌握。李清泉则认为,慕课作为一种课堂形式,最好还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此外,慕课的学习成绩难以得到认可,也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好在,一些地方和高校针对这一问题正在拟定新的措施。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指出未来高校还将探索对慕课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制认证。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尝试将学分制引入慕课,达到对在校学生学习成绩的认可。去年,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课,就有几名在慕课上学习的学生,通过参加最终的课堂考试拿到了学分。

  慕课出现时,大家争论“传统大学教育该何去何从”,随着慕课的发展,问题似乎慢慢回归到了“慕课本身该何去何从”。处在起步阶段的慕课,还很不完善,慕课的探索,还在路上。

首页 上一页 1 2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