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减渗非防渗,避免影响生态”
新京报:为什么要在北大后湖湖底铺设减渗层?这是否会影响北大原有的生态系统?
黄炳彬: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以现有的水资源来看,北大后湖难以改变干涸的现状。没水的话谈不上水生态,现在做了减渗层,水能往下走,能达到一个生态平衡。
但是,又不能铺设防渗层完全不让水下渗,因为要避免出现类似“圆明园防渗”事件影响。我方在设计中采用“生态减渗”专利技术,获得北大师生及校方的高度认可。
新京报:使用再生水是否会影响北大环境?
黄炳彬:我们在湖区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并建立循环净化站;人工湿地对再生水进行进一步深度净化;通过沟通水系,实现各湖区互联互通;建设流量每天2.6万立方米推流器、使北大整体水系7天循环一次,可以避免在大水面上形成水华…… 古人说:“流水不腐”,让水循环起来也能对提高水质起到一定作用。
新京报:一般的污水处理站都会有一定的臭味散发,如何避免曝气等污水处理的常规程序产生的气味影响校园?
黄炳彬:将建设的污水处理站有气体收集系统,对臭味进行处理,避免影响周边环境。同时,污水处理站的选址是在北大校园西北角的位置,尽量避免影响校园环境。
新京报:承泽园、蔚秀园湖区仍处于干涸状态,下一步是否会纳入到北大整体的再生水体系中来?
黄炳彬:有可能,但是主要要看再生水够不够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