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高校宣传仅有时尚、亲和还不够 高招如何出招(2)

2014-07-02 16:06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解

  高校、教授、学生

  内外兼修还须持久合力

  高考,是中国千千万万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字路口之一。大学,更承载着社会对良好的人文风气和学术氛围的期待。在当前的高校招生宣传中,谈美食、谈美女多,谈大学精神、谈人文关怀少。高校招生季的宣传,内功修炼绝非一“季”之功。

  “招生宣传应当把青年的理想与大学底蕴结合在一起。放低身段、话语体系契合只是第一步,丰富招生的意蕴内涵是关键。”张颐武建议。而孙郁认为,正如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优势都需要慢慢积累,学校的声誉,也要有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在刘源眼中,招生就得让学生真正了解学校的文化和优势,选择适合他们的学校,因此,应将学校特色作为重点。他认为,招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比如在孩子们刚刚步入中学的时候,就让他们对大学有个基本的了解。南京大学近年来会在寒暑假举办“中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教授进中学”等活动,就是为了让中学生能提前对学校有全面的认知。

  对大学内蕴进行解读与宣传,历史再悠久的高校,都得面对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浅阅读”“娱乐化”的东西的确易于传播,但内蕴传达真有那么难?

  张颐武慨叹,想让90后的年轻人走近大学精神,必须得找到一个契合点。怎么找?怎么传播?张志安认为,转变思路,大学精神完全可以得到更好的阐释。

  “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吸收是为了奉献才能承先启后;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学会终身学习才没辜负一番造就。”今年,汕头大学毕业季“非正式版”校歌《大学问》走红网络,这首以《光辉岁月》为曲,林夕填词的“青春之歌”,让不少青年人热血沸腾。

  张志安说,大学的自我推广以前总是搞“事实营销”,讲历史、摆成绩,自媒体时代“平等、民主、创新、包容”等激发学生共鸣的“情感营销”,其实更对路。《大学问》就是很好的案例。其实,招生不仅仅是招生办一个人的战斗,可以“以教授为品牌、学生为主力,校园社团、校园媒体‘多元社会化主体’”长期共同努力。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