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家人不准备原谅凶手:一定要判他的死刑
信到了法院,质疑也随之而来。有网友说,严惩才是最好的震慑。还有人质问,给林森浩一个机会,谁来给黄洋一个机会?其中,被广泛转载的一则微博这样写道,除了黄洋父母谁也没有资格奢谈原谅。但显然黄洋的家人并不准备原谅毒害自己亲生儿子的凶手:
黄洋爸爸:我认为他们作为法学院的学生,他们太幼稚了。我觉得中国人杀人,第一次杀人就不能谈死刑的这个说法(太幼稚),我的要求政府去严判,判处死刑,一定要判他的死刑。
黄爸爸在采访中一再强调他眼中最简单的道理“杀人偿命”,与此同时作为生养黄洋的至亲,他也和我们陈述了失去儿子一年来,家人的心痛与煎熬:
黄洋爸爸:失去爱子的这个阴影在我们一家人心里上都是无法抹去的,刚奶奶又去世,(奶奶)一直在家里谈黄洋谈了一年,都没回家,我们都没敢告诉她。她现在已经含冤而死了,一直在等着她的孙儿的回讯,但一直等不到。
丧子一年,黄家人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在他们眼中林森浩的形象就是三个字“杀人犯”,而当我们去探究,复旦这177名签字师生的心理时,则不得不考虑到,在他们的眼中林森浩的形象更为立体,他是“杀人犯”同时也是他们的同窗。采访了复旦大学签名师生的《法制晚报》记者温如军转述了几位同学的说法:
温如军:他们就因为是一个学校的,都认识,也打过交道,知道林森浩这个人平时也不是表现的那么凶残,其实平时也是挺有善心的一个同学,没想到出现这样的事情。出现这样的事情,他们也是深恶痛绝的。最初的目的就是不想一下子失去两个同学。
专家:“请求信”不能对判决造成绝对影响
我们注意到,在请求信中,一些同学列举了林森浩平时生活学习的一些琐事。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从平时节约的钱中捐出800块钱,而他自己每月的生活费仅200多元。他生活挺困难,但是病人送的红包,却坚决拒收。他还曾给农民工连续服务,从始至终都很热心。
其实,有亮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正如,事实的骨架上也必然有感情的血肉。只是在法律面前,林森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是他是否杀了人?是否是故意杀人?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就认为,二审是否改判取决于是否有新的事实证据,“请求信”不能对判决造成绝对的影响。
陈卫东:二审改判除非是发现了新的事实或者说证据,或者说认为他是适用的法律不当,应该改。法律判决主要依据事实。(求情信)是法外的东西,不能对判决构成绝对的影响,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民意,法院在做出判决的时候,应当考虑,但是如果认为他的行为非常恶劣、情节非常严重,需要判决死刑立即执行,建议也可以不考虑。
事实上公众有权对复旦大学这177位同学的求情表达不同意见,就如同这177位同学有权向法院陈述自己的想法一样。但关于是否应该写请求书的争论,应该停留在伦理层面。关于,法院的最终判决,则必须停留在事实层面。理清讨论的维度,道理才能越辩越明。(央广网上海5月9日消息/记者张闻)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