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发展——有困难更有空间
“农校对接”虽然好处很多,但是实施起来却不如想象中的容易。
“我们这里,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蔬菜品种单一,产量和质量都不稳定,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中北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一位负责人说。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黎德龙说,2010年重庆5所高校开展试点不久,也发现了类似问题,农户只能提供几种蔬菜,学校还得重新组织人员,到二三级市场采购其他品种的蔬菜。
“农校对接”遇到的困难,反映出的正是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深层次问题。高校原料订单的计划性、多样性、有序性与农产品种植的无序性、单一性、自由性形成了供需矛盾。
“农民有时候还有小农意识,菜贱了着急,菜贵了又不愿便宜卖。”贩菜出身的李小鹏敏感地意识到,“农校对接”的意义不仅能解决一时的卖菜难,而且还是改变农民观念、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契机。“学校提前一年下订单,我们根据订单种植。食堂要用什么菜,前一天晚上用QQ发给我,第二天一早就可以组织采摘。”李小鹏负责的100多个农户已经开始探索农业信息化道路。
重庆市则走出了狭义的“农校对接”,探索一种学校后勤集团采购、龙头农贸企业配送、区县生产基地生产三方参与的“农校对接”方式。
尝试过“农校对接”的农业合作社和高校在实践中得出一个共识——建立第三方信息协作平台,收集农业基地和高校的供求信息,合理调控农产品质量、品种和数量,起到物流中转站的作用。
为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农业部农经司、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共同支持开通“农校对接服务网”。经过一年的时间,“农校对接服务网”已试运行成功,并吸纳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和首信易支付平台提供服务。
“‘农校对接’是好事,但是把好事做好并不容易。”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说:“只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记者 高靓)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