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重点大学招生已近尾声,有的名校录取本地考生的人数远高于其他省份。相差悬殊的数字刺痛了人们的眼睛,也让部属高校招生是否偏袒属地生源成为热议话题。
稀缺资源的分配,向来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国内教育水平差异不大,也许就不会存在偏袒属地生源问题。而现实是,北京、上海等地集中了众多重点名校,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的名校却屈指可数,正因为部属高校招生名额有限,谁能上谁不能上就要有更公平的标准。
针对偏袒属地生源的质疑,有关高校在回应中以“北京的生源质量好”为解释。不可否认,首都的教育水平确实相对较高,但其他省份也不乏优秀生源。在生源质量同等的条件下,如果仅仅因为户籍所限而无法获得进入名校的入场券,不免给人以“籍贯决定命运”的印象。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这样的“偏袒逻辑”持续推演到义务教育、就业等上下游环节,就可能引发地区间教育不平等的“马太效应”,形成恶性循环。人们不满于部属高校招生的“偏袒逻辑”,正是源于这种忧虑。
生源质量只是表面文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地方保护。长期以来,在“部市共建”的模式下,地方财政对众多部属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占了相当比例,作为回报,不少部属高校在招生时往往提高本地生源的比例。这种带有明显“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做法,巩固了高校与地方的利益联盟,看起来“皆大欢喜”,实则挤占了其他地方考生的机会。部属高校理应通过创新技术、人才输出等方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以招生名额为交换,就使自身陷入了与地方利益纠葛的泥淖,更背离了独立自主的大学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部划出“红线”,要求各部属高校在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不得超过30%的原因。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