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VS专长
从升学规划的角度看梁植的本硕博之路的话,可谓相当的不科学。梁植本科就读法学专业,硕士选择了金融学专业,博士阶段则选择了新闻传媒专业。可谓每个专业都“浅尝辄止”。这也使得梁植会在职业生涯规划时感到困惑,每一次的专业学习都不是很深入,没有潜心研究学问的求学态度。梁植力求使自己成为一名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愿望并没有错,且现在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但是梁植的专业选择路径却是出现了偏差,为何这样说呢?其实从升学规划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梁植的科学专业选择路径应该这样设计:本科读法学,硕士读金融学,博士读金融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梁植2006年从人大附中文科毕业考上清华,就读法学专业。本科四年,梁植在法学上还是有些研究成果:2009年他的学术论文《误将尸体当作毒品运输的行为性质》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刑事疑案演习》一书中公开发表,2009年10月与搭档获第七届“贸仲杯”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辩论赛总决赛亚军,个人获得总决赛“最佳辩护律师”荣誉称号,2010年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获得了国际法方向的第一名。
鉴于梁植本科四年的优秀表现,2010年他被免试推荐到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这次的金融学硕士保送,我不认为是梁植最佳的选择,充其量不算最差的选择而已,因为从公开的资讯中了解到梁植在读研期间有关金融方面的研究表现平平,毫无建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通过保送就读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专业基础,相对于其他本科便就读金融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而言,自然差了一些。如果梁植能将其本科阶段的法学知识与硕士阶段的金融学知识更好的相融合,其在金融学专业方面的学习将会游刃有余,这也是复合型人才的价值与精华所在。但是让人遗憾的是,梁植并没有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付诸行动,在金融学专业学习“受挫”的情况下,他转而选择了自认为有能力胜任的新闻传媒专业,殊不知,博士专业的选择和学习并不仅仅以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为参考标准的,它更需要本科或者硕士阶段的扎实专业基础。这一专业选择注定了今天的梁植在职业选择时的迷茫与困顿。
无论是读研或是读博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终生职业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为读研而读研。不确立这个目标,不把这个问题想透,就不可以轻率读研或读博。否则,多一个学位,多一份精神负担、多一份求职压力、多一份年龄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正所谓“样样会活受罪,一招鲜吃遍天”。如果再深入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梁植其实也是现代社会一类学生的代表:研究学问求大求全,求广而不求精,求博而不求专,总以为凡事越多越好,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北大的周浩则是研究学问求精求深求专的一种代表。无论是求博还是求专,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养成丰富的知识结构与深厚的人文素养,学识渊博,方能养成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方能从多个视角观察思考问题,这是博识教育的宗旨所在。所谓的专就是要在某一领域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专也是在广博的基础上的专,在那些复合交叉领域内,最终的研究与实现,也是落实在单一领域。求博与求专都没有错,但博不等同于泛,专不等同于少。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