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全国接连发生多起女大学生遭遇侵害事件:8月9日,重庆女大学生小高“搭错车”后不幸遇害;8月21日,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遭遇绑架饱受摧残;8月28日,江苏女大学生小高在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遇害。
相关报道显示,在上述案件中,不法分子采取的骗术并不高明,我们在为受害者的遭遇痛心的同时,也不禁想要追问:接受多年教育、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为何面对低级骗术屡屡“上钩”?
众所周知,大学生此前多数时间都在求学,相对单纯而友善的校园环境,往往容易使其放松警惕,给个别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然而据记者观察和媒体报道,目前多数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有限的安全教育,也大多停留在发文件、贴标语的层面,难以入脑入心。
笔者以为,高校安全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特有的认知方式和心理状态,少讲空话大话,多谈现实案例。此外,还应当多教授一些抵御侵害的“实战技能”,使大学生面对可能遭遇的侵害,勇于自救,善于自救。
同时笔者觉得,作为学生家长,应当在平时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作为曾经的大学生,笔者能够理解大学生特别是大一、大二学生挣脱家长管束之后的“自由”,以及自己“已经成熟”的错觉。但上述错觉,容易使其面对花言巧语失去必要的警惕,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家长平等的交流和善意的提醒。
最后,笔者还想提醒年轻的学弟学妹,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是学业、事业的前提,应当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作为走向社会的一门“必修课”。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