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深层次生源危机倒逼高校改革(3)

2014-06-10 13:12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当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时代后,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家长与考生有了更多、更大的选择权。面对每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现实,家长与考生也越来越理性:如果上了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是否还有必要上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大学?

  有学不上,比单纯的生源减少带来的危机更真实,也更有杀伤力,矛头直接对准了学校的定位、质量、特色,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我国多数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占到了学校整体收入的30%—40%,个别甚至高达60%,也就是说,学生数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校的收入,决定了生存。同时,长期的精英教育定位,高校作为稀缺资源,高高在上,是一个完全的“卖方市场”,只要有指标计划,不愁招不到学生,这就导致多数高校嘴上讲的是质量,但实际上更关心的是招生数量。由此也产生了我国高校的一大奇特现象:最好的学校收费较低,招生相对较少,层次相对低的高校收费较高,招生量庞大,动辄五六千,甚至上万人。

  无论什么时候,质量与特色都是高校生存与竞争的关键。教育部门也不断地强调高等学校的质量建设,并制定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在不愁招不到学生的环境下,多数高校的工作重点还是在拼命争取招生计划。过去5年间,全国生源快速下跌了138万人,招生人数却增加了近100万。

  上大学越来越容易终于形成了一场这样的逆转:一部分高考生有机会、有条件上大学,但因为不满意或者不喜欢,也不去上,考生与家长用自己的选择,对一些盲目追求规模无视质量的高校形成巨大冲击。这才是高校真正的生源危机、生存危机。

  当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只是毕业后成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的时代背景下,在有了更大选择权的家长考生面前,生源竞争就变成了特色、质量的较量,以及就业质量的较量,而不再是本科还是专科等简单办学层次的较量。从这一点来说,这场危机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件好事,从市场角度改变了家长的观念,倒逼高校必须从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要办什么样的大学?办出什么特色?对学生的服务是否到位?(陈志文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推荐阅读: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