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校资讯 >

“上大学不费脑子,费流量”高校“低头族”成“风景”(2)

2014-05-22 13:32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为何放不下手机

  本该认真听讲的课堂,却变成了游戏网络的“天堂”。为改变这种窘况,不少高校开始寻求改变:扬州大学用了“屏蔽法”,高价购置了一台手机信号屏蔽器,上课时间断网;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则出台“连坐法”,向任课教师的“熟视无睹”开刀,如果发现课堂上有学生在玩手机,老师又置之不理,将根据玩手机人数的多少,按照教学事故来对老师进行处罚;华中科技大学则有学院出台了“没收法”,如果发现学生上课时玩手机,将被没收一个月。

  “这些措施都会被学生‘破解’。”刘方所在的高校也采取过类似措施。如果在课前暂存手机,学生要么说没带,要么干脆花几十块买个破手机上交,课上依然捧着智能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关键是学生内心特别反感这些规定,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不能被这么管着。”

  “我在美国访问过的几所大学校园内基本都覆盖wifi信号,注册后学生、教职工可以免费使用,上网非常方便。除了有少数老师明确要求课堂内不准使用手机、iPad等设备,多数老师对此持开放态度,不设任何限制,他们认为现今的环境要禁止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很不现实。于是我留意了美国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在所听的几门课中,除了《多媒体新闻采集》老师要求学生使用手机等设备外,其他课上学生很少会拿出手机,这让我觉得意外。我跟美国学生交流过这个问题,他们常常反问我,‘花那么多钱来上大学,上课为什么要玩手机?’”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南京理工大学教师卢晓云如此撰文反思中国学生对手机的痴迷,“这是一个观念的巨大差异,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机会的获得普遍缺乏珍惜感,甚至会觉得是在被迫完成任务,自然会敷衍了事,上课刷手机也没有任何负担。我曾经在课上对玩手机的学生说,‘父母辛苦挣钱供你们上大学,你们上课却埋头刷手机,对得起他们吗?’结果收效甚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同样认为,不管是断网还是上交手机,都是“治标不治本”,更需要反思的是学校本身,“为什么课堂吸引不了学生?就是因为有些课程固化、没有新意,更没有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只能按照学校安排授课,局限性太大;学生除了上课,很少有机会能找到老师。师生缺乏交流,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学生很难找到归属感,只能寄托于手机和社交媒体。”

  治“低头”要多管齐下

  课堂“低头族”的眼睛何时能离开手机,看向黑板?

  “要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校的交流。”储朝晖说,“交流多了,学校和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些学校采取了‘导师制’,学生一入学就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其学习和生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刘方则认为,应该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一是改进授课方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受欢迎,可以多借用新媒体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并增加课堂互动;二是变革考核方式,严把‘出口关’,总有学生觉得课程‘水’、背背就能过,可以多增加随堂测验的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连贯学习的习惯。”

  “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有效利用新媒体,将智能手机作为服务学习的工具、将手机屏幕作为课堂的延展。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即使今天杜绝了‘低头’现象,当有一天类似谷歌眼镜这种不用‘低头’的新技术产品普及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把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崔艳认为,随着移动手机媒体时代到来,要想根治课堂“低头”,还应该顺应潮流、提高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如建立微信公众学习平台、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等。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