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常常让人们的行为充满矛盾。比如对于高考,一方面老师们格外重视考生考前的心理状态,知道让考生“减压”,另一方面却用一个个高考倒计时牌平添火箭发射般的紧张感;一方面用带有“梦想”、“奋斗”这类充满个人色彩的格言警句来给考生打气,另一方面格言警句又作为统一的口号标语,将所有人的选择统摄进单一的价值维度,仿佛除“上榜”之外人生已无梦可做;一方面知道要给考生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又不断通过心理暗示制造“视觉噪音”。
考生需不需要一刻不停地被提醒“高考越来越近,必须努力抓紧”?高考倒计时能激励哪些考生,又让哪些考生倍感压力?或者有多少考生真正受到了高考倒计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无人追问。“别的班挂了,我们也应该挂。”一种当代考试陋习由此大行其道。
高考倒计时、高考誓师这类集体行为,与其说是通过集体意识塑造考生的个人意识,不如说是任由集体无意识绑架考生的个体意识。个人的考试结果只关系个人,本无关于集体利益。当然,或许关系到老师的福利、学校的招生、父母的面子,但这些原本是不该考生考虑的问题。考生此时需要的是个体关怀,而非标准化的“集体召唤”。
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何看待考试结果,或许未必每个考生都能恰到好处地拿捏分寸。但简单粗暴的心理暗示,却往往压缩了考生自我思辨的空间。心智成熟的过程,也被盲目的“激励”所干扰。当填鸭式教学早已为人诟病,忽视个体差异,集体催眠般的填鸭式激励仍然让很多人乐此不疲。
或许有人认为一个高考倒计时提示牌不会给多数考生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诚然,在应试气氛浓郁的高三,在铺天盖地的模拟练习前,高考倒计时似乎很难成为压倒考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高考倒计时作为功利化教育心态的一道衍生品,对于一些考生积极的鼓励作用并非不可代替,其负面的增压添堵效果却让有的考生避之不及。
正像本报年年批判的“高考状元炒作”一样,高考倒计时的现象可能还要持续多年。与其呼吁停止高考倒计时,不如让更多考生认识到高考不是给人生放卫星,无需倒计时,更不用担心一时的失利就让未来坠毁。他们更应明白,此刻的努力并非是孤注一掷的一劳永逸,自己的人生终将由自己选择。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