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化学学科 >

考研共济网专业书籍订购服务www.kaoyantj.com

2012-08-09 03:5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书籍介绍:
本书是《化学进展丛书》分册之一,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组织编写,化学科学部的项目主任和国内部分知名专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不同视野阐述了化学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化学科学未来发展方向、前沿、趋势和挑战进行了展望。全书共分9章,其中第1章从化学学科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新世纪化学发展战略思考;第2章从战略科学家的视野,提出21世纪的化学是泛分子的科学的理念;第3章到第9章从各个分支学科的角度,介绍近年来我国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科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以及化学工程学科的研究现状、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本书可供从事化学、化工、环境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环境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参考用书。 

[前言]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怀并加大了投入,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化学学科的投入来说,从1999年的0904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0346亿元。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各方面措施的配合,我国化学科学(化学与化工学科)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美国《化学文摘》收录的论文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发表化学学术论文从1989年占全世界化学论文总数的37%,上升到2003年化学总论文数的100%;SCI论文在1994年至2004年10年期间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第四位。据200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3年化学科学被国际引用的SCI论文数占全国所有学科被引用的SCI论文篇数的33%,被引用总次数占全国所有学科被引用的总次数的35%。 
化学科学除了在论文数量上有较大进展外,在论文的质量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以国际化学领域顶尖学术期刊“JAm Chem Soc”(《美国化学会志》)和“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用化学》)为例,我国大陆化学工作者在从1999年在“JAm Chem Soc”上发表6篇论文增加到2004年的65篇;从1999年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5篇论文增加到2004年的60篇,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我国有2篇论文3次被“Science Watch”选为化学热点论文。中国化学科学基础研究在近十年里取得的进展已经引起世界化学界的广泛关注。 
化学科学作为一门实用科学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知识产权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化学科学界从1995年申请中国专利237件到2003年申请6302件,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说明我国化学化工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化学界在国际上申请的专利还很少,如2003年申请的美国专利只有112件(美国化学界申请专利为10896件),甚至比我国台湾地区还少(127件)。特别在一些国际热点领域如纳米科技的研究方面,在纳米器件以及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 
化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特别加强了研究生命、材料、信息、能源、环境等领域提出的科学问题,开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研究,充分发挥化学中心科学的作用。本书从我国化学科学基础研究近年来所取得的进展为立足点,来看国际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展望未来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景,突出了新兴学科如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化学、超分子化学等学科进展的描述和展望。作者大多是我国化学基础研究的一线研究人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科项目主任,他们对本学科的基础研究有较深刻的了解。由于每个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平衡,每章的长短有所不同,其中如超分子化学、纳米化学、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可能在不同的学科进展中有不同的侧重。 
目前,全国科技界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远规划和“十一五”学科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领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上述工作提供参考。本书编辑过程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咨询专家委员会以及我国化学、化工界的科学研究人员对本书内容和相关材料曾做过多次研讨,他们对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今后化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重要建议,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梁文平副主任在组织编辑、收集资料等方面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 化学科学部各学科主任及综合处的同志也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张礼和2005年3月 

[目录]
第1章新世纪化学科学发展战略梁文平,唐晋,张礼和,王夔1 
11化学界目前存在的困惑剖析2 
12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分支学科重组的思考3 
13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前沿和突破口的思考3 
14化学未来新发展的契机4 
15原始创新是化学学科发展的灵魂5 
16化学科学与人类安全的关系6 
17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方向7 
171寻求结构多样性的研究与功能研究结合7 
172加强复杂化学体系的研究8 
173重视化学信息学和高效计算机信息处理在化学中的应用8 
174新实验方法的建立和方法学研究9 
175跟踪、分析、模拟化学反应过程10 
参考文献10 
第2章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徐光宪12 
21一门科学的定义至少有三个属性12 
2221世纪化学的定义和内涵12 
221化学的一维定义12 
222化学的二维定义13 
223化学的三维定义14 
224化学的四维定义14 
2321世纪化学研究的六大趋势14 
231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14 
232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14 
23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14 
234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15 
235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分析科学15 
2421世纪化学的四大难题(中长期)15 
241化学的第一根本规律——化学反应理论和定律16 
242化学的第二根本规律——结构和性能的定量关系16 
243纳米尺度的基本规律17 
244活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18 
2521世纪化学的11个突破口(10~20年)18 
2620世纪化学的盲点19 
参考文献21 
第3章无机化学进展 
洪茂椿,高恩庆,严纯华,高松,郭子建,陈接胜,谢毅,陈荣22 
31超分子化学进展22 
311晶体工程22 
312配位聚合物23 
313金属纳米分子28 
32光电功能配合物分子固体的研究进展30 
321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30 
322过渡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研究33 
323手性及非中心对称配位聚合物的组装及功能35 
324导电配合物及三阶非线性光学和光限制材料36 
33磁分子材料研究进展37 
331分子内自旋载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37 
332三维有序分子磁体(尤其是高相变温度的分子磁体)38 
333低维分子磁体(包括单分子磁体及单链磁体)41 
334具有复合功能的分子磁性材料41 
335总结与展望43 
34生物无机化学43 
341金属蛋白的突变、结构及性质研究43 
342金属酶模拟44 
343金属及其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识别45 
344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46 
345无机药物化学47 
346生物矿化48 
347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势49 
35无机固体材料49 
351固体导电材料50 
352无机磁性材料51 
353无机光学材料52 
354固体传感材料53 
355微孔与介孔材料54 
36纳米结构的化学合成56 
361纳米结构和纳米科技简介56 
362纳米结构的化学合成进展57 
363纳米结构研究和纳米科技前景展望63 
参考文献63 
第4章有机化学进展 
陆熙炎,麻生明,席振峰,黄培强,蒋华良,席真, 
张德青,裴坚,姚祝军,丁奎岭,刘中立,于德泉, 
虞石山,王东,翟宏斌,杜灿屏,陈拥军75 
41有机合成化学76 
411有机合成的化学效率(一瓶反应方法学)77 
412多样性导向的有机合成80 
413反应控制81 
414反应原料83 
42金属有机化学85 
421引言85 
422学科现状与问题86 
423学科发展趋势101 
424应重视的领域和方向101 
425综述102 
43不对称催化102 
431引言102 
432不对称催化研究的发展现状103 
433不对称催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113 
44物理有机化学114 
45天然产物合成117 
451天然产物合成化学的目标分子118 
452天然产物合成的艺术性、高效率和实用性120 
453以天然产物合成化学为桥梁的学科交叉123 
454天然产物全合成的后续研究与类天然产物化学125 
455我国的天然产物合成化学126 
456展望129 
46天然产物化学129 
461引言129 
462国际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趋势131 
463我国天然产物化学的现状与问题144 
464应重视的研究领域和方向145 
47绿色化学146 
471 以绿色化学的原理审视和发展有机合成方法学147 
472新的或非传统的“洁净”反应介质的开发利用150 
473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152 
48农药化学153 
481引言153 
482农药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54 
483应重视的研究领域与方向157 
484综述159 
49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160 
491引言160 
492药物化学进展160 
493药物设计进展166 
494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应重视的研究方向168 
410有机新材料化学172 
4101有机发光材料174 
4102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材料175 
参考文献179 
第5章物理化学进展王鸿飞,杨俊林201 
51正确认识化学和物理化学201 
511化学面临的学科声望问题201 
512物理化学:消失于“无处不在”中的学科204 
513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家能做什么205 
52物理化学学科的成长过程及基本内容206 
521要么是物理化学,要么是核物理206 
522物理化学起源于欧洲,成长于美国207 
523物理化学是大国和强国的基础学科209 
524物理化学的核心内容210 
53物理化学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的回顾212 
54物理化学的生命力和创新特点214 
55物理化学前沿动态、研究重点、相关领域和增长点217 
56物理化学学科近二十年来的重要进展223 
57展望226 
参考文献228 
第6章高分子科学董建华230 
61引言230 
62高分子合成化学233 
621活性自由基聚合234 
622超支化和树枝状高分子235 
623新型液晶高分子合成236 
624旋光高分子237 
625有机金属催化烯烃聚合反应237 
626微波技术辅助合成241 
627环状高分子合成241 
628高分子合成新技术242 
629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合成243 
6210酶催化聚合与微生物合成244 
6211刚性棒状高分子247 
63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物理化学247 
631高分子凝聚态物理248 
632理论高分子物理256 
64光、电、磁活性高分子262 
641有机与高分子电致发光国内外动态263 
6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取得的研究重要进展264 
643光电磁活性高分子的新方向268 
65生物医用高分子与大分子化学生物学281 
651发展历史回顾281 
652高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的桥梁282 
653高分子金属配合物(络合物)研究283 
654聚电解质与生物大分子283 
655旋光聚合物284 
656受生物启发或模拟生物体系的高分子285 
657抗菌高分子285 
658高分子纳米纤维固载酶286 
659医用高分子287 
6510受到国际关注的几项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289 
6511高分子“温度计”290 
6512界面相互作用研究新方法290 
6513单一活化同时多重释放的超支化高分子291 
6514血液净化高分子材料291 
6515综述291 
66超分子聚合物与高分子组装292 
661超分子聚合物292 
662高级有序结构构筑293 
663层状构筑与层间化学反应295 
664超支化聚合物组装形成宏观尺度管295 
665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296 
666综述296 
67高分子纳米微结构297 
671高分子纳米纤维297 
672纳米尺度聚合物“铅笔”298 
673高分子纳米管298 
674柔软的聚电解质纳米管299 
675高分子纳米线300 
676纳米复合材料300 
677中空微胶囊303 
678纳米尺度多层交替复合结构306 
679仿荷花叶纳米微结构306 
6710高分子纳米图案化306 
68高分子加工306 
681高分子反应加工307 
682双向拉伸309 
683高压混合技术309 
684流变学研究309 
685计算机辅助橡胶加工新方法309 
686电缆绝缘材料加工新途径、新技术310 
687聚丙烯细旦纤维加工311 
688用于环保领域的聚烯烃中空纤维膜加工技术311 
689聚合物动态塑化成型312 
6810纳米多层有序结构312 
参考文献313 
第7章分析化学进展 
鞠先,刘虎威,张新荣,潘远江,刘买利,庄乾坤316 
71引言316 
72电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317 
721生物膜电分析化学317 
722蛋白质电化学与纳米电分析化学318 
723超分子电分析化学320 
724电化学免疫分析与免疫传感器321 
725DNA电化学分析与序列识别323 
726电致发光分析323 
727凝胶膜生物传感器与酶促反应的电分析化学325 
73色谱和毛细管电泳326 
731高效液相色谱326 
732毛细管电泳328 
733气相色谱329 
734样品处理330 
735其他330 
74光谱分析与光谱探针331 
741单分子与单细胞的光谱分析331 
742生物大分子的光谱探针333 
743纳米材料的光谱分析335 
744光化学传感器337 
745光谱指纹图谱与复杂物质分析339 
746光谱高通量分析340 
747光谱联用技术与元素形态分析341 
748对我国光谱分析未来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342 
75现代质谱分析技术343 
751新型离子化技术343 
752质谱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应用346 
753质谱在组合化学研究中的应用347 
754小结与展望349 
76核磁共振波谱技术350 
761生物分子的液体NMR研究进展351 
762基于液体NMR的代谢组学研究356 
763固体NMR的研究进展358 
764其他360 
77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360 
78综述362 
参考文献363 
第8章环境化学学科进展 
刘景富,江桂斌,朱利中,周启星,王晓蓉, 
朱彤,王子健,孔繁祥,陆贻通,叶常明,王春霞370 
81引言370 
82环境分析化学371 
821研究对象371 
822分析技术373 
823样品分析377 
824发展趋势381 
83环境污染化学382 
831大气环境化学382 
832水环境化学392 
833土壤环境化学396 
84污染生态化学进展402 
841环境污染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403 
842环境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406 
843大气污染生态化学409 
844环境污染的分子毒理机制411 
845今后研究展望414 
参考文献415 
第9章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战略孙宏伟417 
91引言417 
92历史回顾418 
921石油化工419 
922制药工业420 
93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421 
931美国的发展战略421 
932欧洲的发展战略422 
933日本的发展战略422 
94我国过程工业的现状及问题423 
95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战略425 
951发展思路425 
952战略目标426 
96优先发展的研究方向427 
97采取的措施和建议428 
98展望429 
参考文献430 kaoyantj.com考研共济网购买考试用书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